中国饮食文化那可是源远流长,它可不只是美食那么多,餐桌礼仪也是特别讲究的。
其中有一句老谚语叫“菜不摆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这里面可藏着不少文化内涵,是主人请客吃饭时要知道的基本礼仪。
就算现在,在很多重要的家庭聚会或者商务宴请中,不少人还是会按照这些传统礼仪来,这是对宾客的尊重。
1、“菜不摆三”。
为啥宴请宾客时,要尽量避免上三个菜?这里面有两个原因。
一,咱们中国人讲究好事成双,觉得双数代表着团圆美满,可三是个单数,它和“散”谐音,寓意不太吉利。
二,古人在祭祀的时候常常摆三盘贡品,要是在餐桌上摆三个菜,客人可能会联想到被祭祀,那多不舒服。
所以,为了表达对客人的尊重和祝福,一般会选择双数的菜肴。
像八个菜就很常见了,象征着“八八大发”,特别吉利;
十个菜寓意“十全十美”,也很受欢迎。
2、“筷不成五”。
可不是说餐桌上不能摆五双筷子,而是说筷子要长短一致,不能出现“三长两短”的情况。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三长两短”常常代表意外或者灾祸,这可是很不吉利的说法。
而且筷子的摆放和使用还有很多讲究的,比如说不能把筷子竖插在饭碗里,因为这种摆法就像香烛,只有在祭祀的时候才会这样用。
所以,请客吃饭的时候,一定要保证每双筷子长度一样,摆放整齐,这是对客人尊重和细致关怀的表现。
3、“席不成六”。
在安排座位的时候,要避免六个人坐一桌。
以前多用八仙桌,每边坐两人,正好八个人,布局整齐又和谐。
要是六个人坐一桌,就容易形成“乌龟席”,就是上下各一个人,左右各两个人,看起来像乌龟。
虽然乌龟有长寿的意思,但也有贬义,会让客人觉得不舒服。
所以,最好是安排八个人一桌,热热闹闹的,也符合礼仪。
“菜不摆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这句谚语,
反映了古人对数字和象征意义的重视,也体现了咱们中华民族在饮食文化里,追求和谐美好、尊重他人的传统美德。
现在虽然餐桌形式和用餐习惯有变化了,但这些古老礼仪还是很有指导意义的,是请客吃饭的基本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