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错失中国AI芯片市场,将是巨大的损失。”这不是中国官媒的判断,而是全球人工智能芯片霸主、美国英伟达CEO黄仁勋亲口所说。5月6日,黄仁勋在接受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采访时发出了这一极具分量的警告。在当前中美科技脱钩与高技术封锁持续加剧的大背景下,英伟达作为“站在风口上的巨头”,正在切实感受到美国政府政策所带来的“自残式后果”。
黄仁勋罕见地一针见血地指出,向中国销售AI芯片并不只是英伟达单方面的利益需求,更关乎整个美国的产业生态。他强调:“这不仅能为美国带来收入和税收,还能在美国本土创造大量就业机会。”换言之,限制向中国出口高性能AI芯片,正在成为美国经济自身的绊马索。
英伟达之所以急了,不只是因为失去了一个“客户”。在黄仁勋的估算中,中国AI芯片市场在未来两到三年内将达到惊人的500亿美元体量。而这一市场,本可以是英伟达财报上最亮眼的数字来源。但随着美方一轮又一轮的出口限制升级,哪怕是英伟达为中国市场“特供”的H20芯片,也无法顺利交付。如今,若不能获得额外许可,这些芯片将被迫束之高阁,或转卖他国。
这是美国“科技冷战”全面升级的表现,在拜登政府和特朗普政府先后推出的《芯片与科学法案》《出口管制新规》影响下,几乎所有先进制程芯片、高算力GPU及AI相关设备都被列入“对中禁售”清单。这种“一刀切”的压制逻辑,并不考虑市场规律、企业现实和全球产业链协作的复杂性,结果就是把诸如英伟达这样的龙头企业拖入了“政治优先,利润靠边”的困局。
英伟达过去一年无疑是科技行业的“最大赢家”。在全球AI浪潮的助推下,其市值一度逼近3万亿美元,超过苹果、微软等传统科技巨头。GPU从游戏工具进化为AI引擎,英伟达成为ChatGPT、Midjourney、Sora等生成式AI系统背后的“硅核心”。公司去年营收同比暴涨260%,今年虽仍有65%的年增速预期,但增长曲线明显趋缓。而这一减速背后的最大变量,恰恰是“失去中国”。
有媒体曾测算,中国曾一度贡献英伟达整体营收的20%至25%。而在AI芯片领域,中国更是为数不多拥有应用场景、资金投入和算力基础的超级市场。若不是因为美国出口禁令,英伟达本可以通过“高端定制+广泛合作”模式在中国市场持续放量。但现在,不仅订单被迫取消,就连库存调配也成问题。在黄仁勋强硬呼吁的背后,是整个高端GPU产品线在全球市场布局上的被迫收缩。
美国政府所谓的“限制中国发展AI”的政策,并没有阻断中国的技术发展,反而加速了国产替代。寒武纪、壁仞科技、天数智芯、摩尔线程等中国本土芯片企业,在面对封锁的背景下反而获得了资本支持、政策倾斜和应用场景的快速落地。在算力荒与芯片荒的倒逼下,中国不仅在追赶技术本身,更在快速构建“去美化”的软硬件生态。
美国的这场“芯片围堵战”,正在失去道义与效率的双重基础。一方面,它撕裂了全球科技协作体系,逼迫芯片企业在“国家安全”与“商业利益”之间做出不可能的选择;另一方面,它也严重损害了美国科技企业的国际信誉,让市场意识到原来只要华盛顿一纸命令,再大的公司也可能在一夜之间失去中国市场。
黄仁勋的警告绝不是“临门求情”,而是清醒商业现实的直接表达。他代表的不只是英伟达,也代表了整条以出口为驱动的美国科技产业链的焦虑。在经济全球化尚未彻底崩塌、AI技术仍需跨境协作的今天,任何试图“筑墙圈地”的科技政策,都将反噬制定者本身。
美国政府若继续走“强制技术脱钩”这条路,不仅会失去中国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市场,更将促使整个非西方世界加速建立“平行科技体系”,从芯片、算法、平台到标准,构建另一个“不受制于美国”的AI技术链。而这一切的催化剂,正是那些标榜“国家安全”的贸易禁令。
黄仁勋此刻的表态,不仅是在为英伟达争取中国市场,更是在替美国科技产业敲响警钟。如果一个行业领军企业的CEO都敢直言“失去中国是巨大损失”,说明连体制内最深的利益相关方也无法再容忍政治绑架市场的荒谬现实。
问题是,美国政府听得进去吗?华盛顿在以“国家利益”的名义制定规则,却忽视了市场自身的选择权。而市场的回答往往冷酷无情:谁尊重开放,谁就能长期赢得红利;谁搞霸凌封锁,谁终将失去信任。英伟达此刻的苦果,只是序章。若不悬崖勒马,真正迎来“技术孤岛”的,可能不是中国,而是美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