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日本野心勃勃地投身大飞机研制项目,耗费20年光阴,最终却以惨淡方式收场—三菱飞机将注册资本从1350亿日元锐减至5亿日元,折合人民币仅约2900万。如此悬殊的数字落差,变相宣告着日本大飞机梦的破灭。
那么,日本投入巨大心血的大飞机,为何会走向凉凉的结局?曾经的日本航空工业实力又处于何种水平?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深入探寻日本航空发展的曲折历程。
说起日本制造飞机的实力,在历史上确实不容小觑。二战期间,日本陆海军的飞机生产数量达到了惊人的66810架,巅峰时期月产量高达2380架。
然而,二战的失败成为日本航空工业的转折点,美国占领日本后,采取了一系列严厉的惩罚措施,包括销毁所有飞机、解散航空制造企业和航空公司,分流技术人员等,日本航空工业瞬间跌入谷底。
转机出现在1950年,朝鲜战争的爆发让日本成为美军空军的重要基地。由于美军飞机维修需求巨大,被解散的日本航空技术人员被重新召集起来,协助美军整备和维修飞机。这一契机不仅让日本航空工业重获生机,还通过维修业务积累了资金,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
停战之后,日本三菱和川崎公司获得了美国洛克希德T33教练机和北美F86F喷气战斗机的生产许可。凭借与美国的同盟关系,日本航空工业顺利融入美国波音公司的产业链,几乎参与了波音从737到787所有机型的研发与制造,且分工比例不断攀升。
1978年,波音开发767机型时,日本零部件占比16%;1990年,波音开发777机型,这一比例增加到21%;2004年,波音开发787机型,日本零部件占比更是达到了35%。
借此,日本成功建立起能力完整、技术水平颇高的航空工业体系,国内具备完整研发生产能力的航空工业企业达24家,配套企业多达上百家。
尽管日本航空工业发展态势良好,但一直缺少自主研发的大飞机。大飞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加上日本已为波音飞机供应30%以上的零部件,有了野心与信心,日本启动了大飞机研制计划——MRJ项目。
为推进该项目,日本航空工业全力以赴,由三菱重工牵头,川崎重工、富士重工、石川岛、博墨重工等各大重工企业纷纷参与,甚至丰田汽车也加入其中。
MRJ项目被称为“小787”,研制理念十分领先,采用系列化发展思路,设计了70-80座的MRJ70和86-96座的MRJ90两个型号,每个型号又衍生出基本型、加长型和延长型。
其技术也很先进,配备惠普公司的高端发动机,机身注重低阻力设计,机翼强调效率,内部空间媲美干线客机,市场前景一度被看好。截至2017年,MRJ共获得447架订单,其中300架来自美国。照此趋势,日本MRJ似乎成功在望。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原计划2013年交付首架飞机,可研发过程却困难重重,交付时间先后推迟六次。如今,三菱飞机已破产,且负债40亿美元。
日本航空工业基础雄厚,大飞机项目却走向失败,结合中国研发大飞机的历程,原因主要有三方面:技术、资金和市场。
技术上,日本在整机自主开发、系统集成、空气动力学等核心环节基础薄弱,且至今没有完整的风洞体系;资金方面,大飞机研发高投入、高风险,日本多为私人企业,即便有政府补贴,最终也要考虑经济效益。
市场层面,日本国土面积狭小,国内市场有限,出口还会遭遇波音、空客的阻碍。而中国市场广阔,足以消化国产大飞机,庞大的市场也成为与美欧航空公司博弈的有力筹码。
MRJ项目本想凭借技术优势后来居上,却因交付一再推迟,沦为烫手山芋。反观中国,ARJ21项目与日本MRJ项目几乎同时起步。
2003年11月,ARJ21项目完成预发展阶段评审,转入详细设计阶段;2008年11月28日,ARJ21-700飞机101架机在上海成功首飞;2015年11月29日,首架ARJ21支线客机正式进入市场运营。
此外,载客量是ARJ21两倍以上的C919大飞机于2015年下线,2017年首飞。
同样的项目,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除了资金、技术、市场因素,根本原因在于国家意志的差别。中国商飞总装厂房国旗两旁挂着“长期奋斗、长期攻关、长期吃苦、长期奉献”的巨型红色标语,这不仅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更是中国大飞机腾飞的动力源泉。
不过,日本在航空零部件制造方面依旧保持着较强的实力,凭借着多年积累的技术和工艺,在高精度零部件、先进材料研发等领域,仍然是波音、空客等航空巨头的重要供应商。
但不可忽视的是,日本航空工业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大飞机项目失败导致大量研发资源浪费,人才流失严重,这对其后续的技术创新和项目推进造成了不小的阻碍。
另一方面,国际航空市场竞争愈发激烈,新兴航空国家不断崛起,日本若想在航空工业领域实现新的突破,需要在技术创新、市场拓展和产业协同等方面做出更多努力。
关于大飞机的发展,你有什么看法?欢迎在留言区讨论。
文章来源:正解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