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科技创新进入深水区,低空经济正从科幻概念蜕变为资本市场的投资新主线。这片曾被忽视的“三维空间”,在政策、技术与资本的三重驱动下,正以惊人的速度重构产业版图。从无人机物流到空中出租车,从应急救援到低空观光,一场关于“第五交通维度”的革命悄然拉开帷幕。

资本抢滩:万亿赛道的价值重构
2025年二季度,全市场首只低空经济主题ETF——通用航空ETF(代码:159378)以13.53%的累计回报率引发市场关注。这只聚焦“硬科技+新基建”的基金,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资本对低空赛道的狂热追逐:中航系企业凭借飞行器制造优势稳居产业链上游,北斗星通以厘米级导航技术卡位空管系统,而亿航智能、峰飞航空等新锐势力则通过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撬动万亿级应用场景。
头部企业的融资并购潮更显资本决心:宁德时代斥资数亿美元押注峰飞航空,剑指固态电池与飞行器协同研发;亿航智能通过战略融资引入欣界能源,推动航空电池能量密度突破400Wh/kg;连传统车企吉利、长安也跨界入局,以合资模式抢占低空出行入口。据不完全统计,2024-2025年间,仅eVTOL领域融资规模已超30亿美元,产业资本与风险投资形成共振效应。

政策破冰:空域改革的制度红利
如果说技术创新是引擎,政策突破则是低空经济腾飞的跑道。国家发改委成立低空经济发展司后,空域管理改革步入快车道:合肥、深圳等试点城市将飞行审批周期从7天压缩至1天,空域分级分类管理模式初现雏形。更具风向标意义的是《“十五五”低空经济发展专项规划》的即将落地,该文件不仅明确“干线-支线-末端”三级物流网络建设目标,更首次将低空基础设施纳入新基建范畴。
政策红利催生地方竞速:北京打造全球首个城市空中交通示范区,上海规划200公里低空物流走廊,而合肥凭借中科院技术储备,已建成覆盖飞行测试、适航认证、运营调度的全链条生态。更值得关注的是5G-A网络的全面部署,其毫秒级时延与99.999%通信可靠性,为飞行器编队、远程驾驶等场景提供了关键技术底座。

技术攻坚:商业化落地的临界点
2025年被视为低空经济的“产业化元年”。亿航智能EH216-S在合肥启动全球首个商业化试运营,单机日均飞行频次突破8架次;峰飞航空V2000EM载人机型进入适航取证倒计时,预计2026年投入商用;顺丰无人机物流网络已覆盖80%西部山区,单位成本较传统运输下降60%。这些数字背后,是固态电池、复合材料、智能导航等核心技术的集体突破。
但赛道狂欢中亦需冷思考:当前eVTOL续航里程普遍不足200公里,适航认证标准尚未与国际接轨,更关键的是如何构建公众对“空中汽车”的安全信任。正如宁德时代首席科学家吴凯所言:“航空动力电池需要从‘够用’向‘绝对可靠’跨越,这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系统工程。”

未来展望:从星辰大海到三维城市
低空经济的真正价值,在于重构人类活动空间。麦肯锡预测,到2035年,全球城市空中交通市场规模将达万亿美元级别,而中国有望占据30%份额。当下资本市场对低空经济的布局,已超越单纯财务投资逻辑,实质是对未来城市治理模式、交通网络乃至空间产权的超前卡位。
对于投资者而言,机遇与风险并存:ETF为普通投资者提供产业链β收益,而具备适航取证能力、政府订单背书的企业或成α策源地。但需警惕部分项目估值透支成长性——毕竟,能让飞行器安全起降的不仅是技术,还有穿越产业周期的耐心与理性。
当城市天际线逐渐被飞行器点亮,低空经济正从资本故事走向现实生产力。这场关于三维空间的革命,或将重新定义下一个十年的增长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