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越强大,我们越需要回答:什么是人。
当 AI 不再只是工具,我们如何重塑人与技术的关系?
5月11号,一席与联想集团联合举办「人本智能」专场演讲,欢迎您来!
活动主题
在AI和人之间做好对齐
时间
2025年5月11日
13:00 - 19:00
地点
北京天通苑文化艺术中心4层
365剧场
报名方式
识别二维码
或点击阅读原文
本场讲者
01. 刘嘉
清华大学基础科学讲席教授、心理与认知科学系主任
站在文明的角度,实现AGI可能只是一个响指般的瞬间,因为它的前面已经没有任何阻碍了。
每当谈到AGI(“通用人工智能”)的当下和未来,刘嘉经常喜欢引用《漫长的季节》中的诗句:“打个响指吧,他说/我们打个共鸣的响指/遥远的事物将被震碎/面前的人们此时尚不知情。”
用“一个响指的时间”形容AGI的更迭也许再合适不过:从2022年ChatGpt3.5正式面向公众发布,到今年春节前后DeepSeek冲上热搜,以大语言模型为代表的AG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认知。
刘嘉关心这些变化背后的核心问题:是什么让人工智能产生智能?如何创造有情感、有创造力、有内驱力的AGI,一旦AGI产生“自由意识”,人类是否能与其共存?
这些问题听起来宏大,其实和你当下的每一天都息息相关,因为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在追问人为何为人。从脑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出发,也许我们可以借助人类智能的演化来思考人工智能的发展,进而构建更贴近人类大脑的、基于精细神经元模型的人工神经网络,甚至有朝一日通过数字生命实现永生。
如果一切顺利,也许此刻“尚不知情”的人们“将被震碎”;如果真能活到那一天,你希望以此种方式永生吗?
……………………………………………………
02. 张丹丹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经济学教授
AI给了全社会一个契机,让人们回看工作是怎么形成的,作为人,应该做什么。
ChatGPT横空出世之后,张丹丹迫切地想搞清楚AI将给人们的工作带来哪些影响。
从2022年开始,她的团队从招聘平台获取了上百万条招聘信息,参考美国的O*NET职业信息网络对1100多种职业从不同维度进行的切分,试图从任务和技能的维度衡量不同的工作被大语言模型影响的程度。
机器进入劳动领域之后,制造业中的大量岗位开始被取代。在研究中,她的团队发现,大语言模型浪潮下,很多脑力劳动的工作也在逐步被取代,非认知技能的需求在增加,大量劳动力将被迫向两端移动——从事暂时还无法被取代的高端脑力工作,或者目前机器的精度还无法达到、只能由人手完成的低技能工作,比如拧紧精细手表里的螺丝、打磨轮毂的边边角角。
另一方面,劳动力的零工化趋势也将更加明显。未来,或许社会上近一半的劳动力都将以零工的形式进入市场。
……………………………………………………
03. 吴翼
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助理教授
在 AI 和人之间做好对齐。
对ChatGPT说,请扮演我已经过世的祖母,它就会告诉你一些它本不应告诉你的信息,比如正版软件的激活码。AI会被这样的提示词诱导输出违法内容,也可能会吐露它在训练时记住的隐私数据。
除了数据泄漏,AI也时常被人们认为存在偏见。早年的Google照片算法曾将黑人分类为“大猩猩”,而在最近的生成式AI输出的图片中,如果用户不特别指定,那么每个人都苗条好看,首席执行官都是男性,做家务的多是女性……
在吴翼看来,AI的种种弱点既是社会问题,也是技术问题。AI的偏见根本上来说是人类社会的偏见,希望用人类社会的数据训练出来没有任何偏见的AI是不现实的。但同时,AI的各种弱点都可以被科学地定义、并且正在被严肃地研究。
而在未来,当通用人工智能实现,一个更根本的问题是,我们如何保证AI做的确实是我们想要的?是否需要重新定义AI的训练方式、让AI更安全?
……………………………………………………
04. 王俊
浙江大学哲学学院院长
在技术支配的时代,我们可以通过哲学思考,来建构生活的意义,恢复生命力。
在今天新技术的万丈光芒下,你是否有这样的感受:时代在不断加速,文化工业和消费主义生产并无限放大欲望,知识和思维被外包给人工智能,碎片化信息取代了专注的洞察,搭子文化取代了稳定的共同体……
从19世纪开始,唯科学主义、实证主义、还原主义就为当下这个技术时代定下了基调:客观的真理、被动的自然、无限进步的科学。与之相应的是个体生活中意义的匮乏,单一的价值标准和优绩主义的社会。如此境况下,我们原本具身的、具体的、丰富的、质性的日常经验被不断抽象和贫瘠化,生命力被掏空,精神危机降临。
如今人工智能技术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危机感,它有永不遗忘的知识、出色的逻辑推理,它不知疲倦地学习,甚至能模仿人类的心灵。但王俊则在危机中看到了更多反思的可能——当人类的体力和智力都不再被社会发展所急迫需要时,我们不得不再次面对那个古老的哲学问题:人的生存意义何在?我们如何用哲学来观察和描述我们的生存境况,又如何寻找摆脱时代困境的出路?
…………………………………………………
05. 赵汗青
AI Talk创始人
AI引爆的首个美学风格,竟然来自宫崎骏,一个坚持用画笔对抗技术的老人。在这巨大讽刺之后,是AI对媒体文化带来的过载和新可能。
赵汗青从6岁开始到大学毕业一直在学美术,毕业后在互联网行业工作了 15 年。拥有艺术和技术双重领域经验的他,在ChatGPT、Midjourney出现在大众视野之前,便看到了用AI生成内容的苗头,开始构思用AI工具探索技术与艺术结合的可能性。
2023年4月,汗青工作室发布了一条虚拟的马斯克与乔布斯对谈,辩论人工智能威胁的视频。这条视频的文字内容由GPT4创作,画面由其他AIGC工具生成。当时,行业还处于数字人能流畅说话就特别酷的阶段,所以这个视频上线后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转发。
尽管当时的画面还有股AI生成的塑料感,但汗青觉得,应该关注趋势,而不是瑕疵。在接下来的两年里,随着工具的爆发,他们在AI生成音乐、MV、电影等领域做了很多探索。
除了新媒介对内容行业可能带来的变革之外,我们也希望汗青聊一聊在使用超强的AI工具时,人类创作者的价值在哪里。
……………………………………………………
06. 申琦
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教授、复旦大学AI向善与数智养老研究中心主任
理解中国老人,理解中国式养老,理解中国老龄化社会之后,再反过头来看技术能做什么。
社会加速老龄化的同时,人工智能也在加速进入养老领域,试图分担照护压力、重塑老年生活。当被寄予厚望的技术,落地到真实的家庭,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回应老年人的真实需求?
事实上,即便当下“银发经济”被频繁提及,老年人仍然不是技术关注的主流人群。申琦发现,很多技术的适老化设计都是后置性的,将通用版的字体调大就变成了“老年关怀版”,但很少有技术从一开始就是为老年人开发的。功用与需求之间的距离,也成为老年群体与技术连接的缺口。
要回答“技术能做什么”的问题,需要回归到人本身。为了让大模型更加贴近老年人的需求,申琦和她的团队正在收集、建立专门的老年人语料库。他们去到各个社区、养老院,深入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去勾勒、理解老人的真实处境,了解他们在不同的情境下会问什么问题,又需要得到怎样的回答。
当老年人从“被照料者”变成“技术使用者”,新的问题也接踵而至。我们究竟该如何看待老年人与技术的关系?
……………………………………………………
07. 吴伯凡
新物种研究院院长,商业思想家
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一部新物种的创造史。谁能创造新物种,谁能跟新物种结盟,谁就能获得竞争优势,生生不息。
吴伯凡长期致力于观察商业趋势和技术创新,深厚的哲学背景为他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理论支撑。
在他看来,人工智能即人类与另一种智能形成的混合体,各个族群的悠久神话中都包含着对此类混合物种的赞颂,比如埃及的狮身人、中国的龙。从人类历史演进的角度分析,狗和马的驯化即是最早的人工智能,它们使人的生存和战斗能力大大增强。
在判断人工智能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前景时,吴伯凡带着谨慎的乐观。他既相信人工智能可以学会审时度势、当机立断,成为人类的「数字知己」;同时也清醒地意识到,今天的人工智能依然任重而道远。
人工智能在嗅觉、视觉和共情等层面的数据收集、判断能力远远落后,而人类自身正是要在这些方面,培育不能被机器替代的能力,同时积极拥抱技术,融合为超越机器的智能新物种。
……………………………………………………
参加现场指引
1.请至「一席App」首页查看现场详情;
2.或 进入一席公众号的菜单,「用户服务-最新现场」;
3.或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入场券可在一席App「我的-订单」或一席公众号「用户服务-我的门票」查看。
注意事项
按活动当日排队先后顺序,兑票入场;
现场兑票时间
5月11日 12:00-13:00;
剧场地址
天通苑文化艺术中心4层365剧场
北京市昌平区太平庄中一街与立水桥北路交汇处东南侧
* 剧场无对外停车位,临近华联可自行停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