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本文叙述皆有官方信源,为了读者有更好的体验放在了文章后缀!
1992年5月的一天,武汉青山区的一个菜市场角落,一个菜贩在垃圾堆里发现了一名刚出生不久的女婴。
三年后,在同一个地方,他又抱回了另一个七个月大的孩子。
从此,这名在他乡独自谋生的男人,与两个毫无血缘关系的女孩,组成了一个非典型的三口之家。
他没有结婚,也不是父亲,却成了两个女婴此后命运中最重要的依靠。
这个人叫杨申林。
为什么一个身无分文的菜贩会两次抱起弃婴?
又是什么让他在几十年的时间里,用自己一人之力将两个女孩抚养成人?
一、独自闯武汉
1950年,杨申林出生在河南周口淮阳大连乡杨吉屯村。
当时农村生活困难,他三岁那年母亲去世,父亲靠务农勉强养活他和哥哥。
为了维持家庭,家里只好将年幼的弟弟送人。
住的是茅屋,冬天冷得人无法合眼,饭也吃不饱,连衣服都是兄弟几个轮流穿。
村里人都知道这家苦。因为穷,杨申林始终没成家,村里人私下叫他“老光棍”。
1984年,他34岁,决定离开村子去大城市试试。
只身一人来到武汉,住在青山区工人村一街,租的房子每月几十块,但对他来说已经是极限。
没有文化,也不会做工,他开始推板车卖蔬菜,有时候也会带点家乡的土特产。
白天在菜市场忙活,晚上独自回到出租屋,靠省吃俭用攒下点积蓄,终于在菜场里盘下一个固定摊位。
那时候他还想着,做几年回去盖房娶老婆。但现实没给他机会。
二、改变三个人的人生
1992年5月的一个清晨,天刚亮,杨申林照常推着板车去工人村五街的菜市场出摊。
菜摊还没摆好,他就听见附近垃圾堆里传来婴儿哭声。
他起初以为是谁家小孩调皮,可走近一看,是个刚满月的女婴,裹在一块旧被子里,旁边还有张纸条写着“1992年4月18日”。
他四下张望,无人回应。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他将孩子带回了出租屋。
当天下午,他去小店买来十几块钱的奶粉,向隔壁老太太讨教如何喂奶、换尿布。
那一夜,他几乎没合眼,孩子一哭他就起来哄,生怕一不小心出事。
他为这个女孩取名“静静”。从那天开始,他的人生被彻底改写。
三年后,一个中午,仍是工人村附近菜市场的角落,又有婴儿哭声传来。
这一次,是一个七个月大的女孩。旁边还是一张纸条,写着“1994年9月18日”。
围观的人不少,有人起了抱走的念头,可孩子哭得撕心裂肺。唯独当杨申林靠近,她扑到他怀里,突然笑了。
“这大概是缘分吧。”杨申林后来这样说。
这个孩子他取名“小静”。她的到来,让杨申林彻底断了成家的念头。他知道,如果娶妻,这两个孩子未必会被好好对待。
从此,杨申林成了“两个孩子的爸”。菜市场的人都知道那辆板车上,不只是菜,还有奶瓶、热水瓶、尿布和两个孩子。
路人熟了,甚至会帮着逗孩子玩。有人问他,这孩子是谁的,他笑笑说:“是我女儿。”
奶粉成了最大开销。三个孩子三天要一袋,一袋奶粉十几块钱,他一天只能赚三十左右,几乎全花在了她们身上。
有一次,他身上只剩五块钱,自己啃馒头,把钱留给孩子买奶粉。
她们一直喝到五岁才断奶。杨申林怕她们吃得不好,连自己都舍不得加菜。别人劝他赶紧找个伴,他说:“我怕新找的对她们不好。”
女儿到了上学年龄,问题来了。没有户口,上不了公立学校。
他找到附近一所私立小学,向校长讲明情况。校长听完,答应免学费让孩子上学。
后来学校关闭,女儿又转到武钢二小,还是免学费。小女儿也一样。老师们知道她们是被捡回来的孩子,都照顾她们多一些。
姐妹俩读书很用功。大女儿三年级时写了一篇作文《我的父亲》,结尾写道:“虽然不是亲生,但他是全世界最伟大的爸爸。”
生活依旧苦。
有年夏天,大女儿半夜醒来,看见父亲冒着雨在爬坡推西瓜车,差点滑倒,她躲在门口哭成一团。
杨申林每天凌晨两点去三公里外的市场抢瓜,再一颗颗卸下来,堆进家里。
有一次他中暑晕倒,被路人扶进路边店里,没几分钟醒来后继续拉车回家。
家里没有空调,大热天三人挤在一张通铺上,一晚上醒好几次。
女儿越长越大,他越觉得自己得撑住。
大女儿高三时,因没户口不能高考,选择辍学打工,留在武汉卖手机。小女儿也面临相同问题,他带她回淮阳老家读高中。
大女儿在汉口做销售,工作辛苦但不抱怨,每月寄钱回家,支持妹妹上学。
小女儿三年后考上武汉一所大学。学费七千多,杨申林手上只有一两千。
大女儿把积蓄全部给了妹妹,还为她买了电脑和手机。
杨申林又回到武汉,在学校附近租房陪读,生活紧巴却心安。
2020年后,三人故事被媒体曝光,引发关注。社区工作人员登门了解情况,帮他们申请了低保。政府给他安排了住房,老家村里也修缮了房子。
杨申林也被评为“淮阳好人”、“年度致敬人物”等称号。他接受采访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有女儿的地方就是家。”
2023年,小女儿被亲生父母找上门。对方说当年家里太穷,才忍痛送人,如今日子好转想要认回。
她听完后平静回应:“我只有一个爸爸。”对方一时无言。杨申林在一旁默默流泪。
如今,杨申林75岁,身体还算硬朗。
大女儿在武汉安稳工作,小女儿考上军校后留在部队,两人常轮流回家。
她们会做饭、洗衣、收拾家,还会带回小礼物哄老人开心。
他最常说的一句话变成了:“我这辈子什么也没挣着,就挣了两个女儿。”
杨申林没有学历、没有积蓄,也没有任何法律意义上的“亲属”身份。
但他用三十多年的时间,用一辆板车和两双粗手,带着两个被遗弃的孩子活了下来,并托起了她们的未来。
他们的故事提醒我们,家庭不是血缘决定的,有时候,是一个决定、一种坚持、几碗奶粉和几十袋西瓜,撑起了最坚固的爱。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