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航天日:月宫一号敞开大门,公众触摸未来太空家园

时间:2025-04-26 16:00:14 来源:淘折扣  阅读:(12) 收藏
转载:

在第十个中国航天日来临之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月宫一号”实验室首次向公众敞开大门。这座凝结着中国航天人智慧与汗水的密闭生态系统,如同穿越时空的诺亚方舟,让不同年龄的参观者得以窥见人类在月球乃至火星建立永久基地的曙光。

北京航天日:月宫一号敞开大门,公众触摸未来太空家园

在第十个中国航天日来临之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月宫一号”实验室首次向公众敞开大门。这座凝结着中国航天人智慧与汗水的密闭生态系统,如同穿越时空的诺亚方舟,让不同年龄的参观者得以窥见人类在月球乃至火星建立永久基地的曙光。

北京航天日:月宫一号敞开大门,公众触摸未来太空家园

一、密闭舱内的生命奇迹

当观众透过观察窗望向植物舱时,油麦菜的嫩绿、草莓的鲜红与小麦的青翠在LED灯带映照下交织成一幅未来图景。这个看似普通的玻璃房,实则是全球首个实现四生物链环循环的人工生态系统——植物、动物、微生物与人类在这里构建起精妙的物质循环网络。

北京航天日:月宫一号敞开大门,公众触摸未来太空家园

“植物蒸腾作用产生的冷凝水,经过净化后能满足三人日常饮用;秸秆等废弃物转化为黄粉虫饲料,再端上餐桌成为优质蛋白。”讲解员侯思瀚指着监控屏上的实时数据,向观众揭示着这个微型生物圈的运作密码。在2018年创下370天密闭生存纪录的“月宫365”实验中,志愿者们正是依靠这样的循环系统,实现了氧气、水和食物的100%再生。

北京航天日:月宫一号敞开大门,公众触摸未来太空家园

来自山西太原的十岁男孩踮起脚尖,努力记下每个细节。他的母亲透露,孩子为参观特意准备了笔记本:“他说要画下月球车的轨道,还要记录怎么用3D打印机造零件。”这种求知热情,在虚拟月球车实验区达到高潮——当孩子们通过数字孪生系统同时操控实体与虚拟月球车时,实验室俨然成为星际穿越的魔法课堂。

北京航天日:月宫一号敞开大门,公众触摸未来太空家园

二、从模型到现实的跨越

在综合舱的沙盘前,75岁的北航校友史连第久久驻足。沙盘上,2035年月球科研站的规划图正在数字投影中徐徐展开:六边形居住舱呈放射状排列,太阳能帆板如银色翅膀般展开,月球车在环形山间穿梭的轨迹清晰可见。“我们当年算导弹弹道用的是手摇计算机,现在的孩子直接能模拟建月球基地。”老人抚摸着展柜里的初代实验日志,泛黄纸页上密布的公式与如今全息投影中的三维模型形成奇妙对话。

北京航天日:月宫一号敞开大门,公众触摸未来太空家园

这种跨越时空的传承,在“数实混合泛在教学平台”得到具象化呈现。当自动化学院研究生邓晨晖在数字系统中输入指令,实体月球车立即在模拟月壤上执行勘探任务,轨道旁的3D打印机同步开始制造备用零件。“这个平台覆盖了从虚拟设计到实体测试的全流程。”项目负责人崔勇副教授介绍,“下学期我们将向中小学生开放部分课程,让孩子们在虚拟环境中组装自己的月球车。”

北京航天日:月宫一号敞开大门,公众触摸未来太空家园

三、播种星辰的科普盛宴

开放日现场,刘红教授被观众层层包围。“什么时候能去太空旅行?”“月球种菜需要多久?”问题如潮水般涌来。这位带领团队用十年时间攻克生物再生技术的女科学家始终面带微笑:“就像生物圈二号失败后,人类用了三十年终于在‘月宫一号’实现突破,太空生存需要几代人的接力。”

北京航天日:月宫一号敞开大门,公众触摸未来太空家园

这种科学精神的传承,在航天文化节的各个角落悄然发生。在博物馆的“流动科学课”上,孩子们用彩笔描绘星际战舰;在院士讲座中,戚发轫院士以“东方红一号”研发故事诠释航天精神;在嘉年华现场,大学生们操控着自制火箭模型冲向蓝天。正如北航副校长邓怡所说:“我们不仅要展示火箭如何上天,更要让公众理解是什么力量托举着中国航天不断突破。”

北京航天日:月宫一号敞开大门,公众触摸未来太空家园

当夕阳为“月宫一号”的玻璃幕墙镀上金边,参观者们带着种子模型与实验手册离去。他们中有人开始重新审视阳台上的盆栽,有人下载了天文观测APP,还有孩子在作文里写道:“原来去月球不是科幻,是科学家们正在建造的未来家园。”在这个春日的航天日,北京城的一隅,关于星辰大海的梦想正在生根发芽。

标签:

热门排行

猜你喜欢

热门标签

扫描二维码打开

周一至周六

9:00-22:00                  

淘折扣  滇ICP备2023000592号-3  滇公网安备53230102000530号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532300MAC2D0R706 Copyright © 2010 - 2025 https://www.bgaw.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