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最近流传着一个四川发现了世界第二、中国第一大油田——桂花油田的梗儿,甚至一些网民都当成了真事儿一般。而四川的石油人听到这个除了摇头苦笑之外,但始终没放弃在四川找到大油田的梦想。
一、没有大油田的四川不是一个完整的四川
四川号称天府之国,可谓是人杰地灵,物华天宝,但一直有一件事耿耿于怀,那就是在四川盆地一直没有发现一个拿得出手的大油田。
这不仅对于四川人民是件遗憾,就连许多地质学家也是觉得难以置信。
要知道,四川盆地位于中国四大盆地之一,同时还有成都平原。按地质结构来讲,本应该存在大油田。
在中国另外三大盆地之中,塔里木盆地石油储量高达178亿吨,柴达木盆地21亿吨,准噶尔盆地也达到了86亿吨。
而位列第四的四川盆地,从空间来讲,离另外三个盆地并不遥远,从地质结构上来讲,似乎四川盆地也不差在哪里。
除了盆地对比,再说平原对比,中国几大平原,三江平原拥有大庆油田,辽河平原拥有辽河油田,华北中原大平原拥有中原、胜利等一系列高产油田。为什么唯独成都平原除了种粮食,地下资源少得可怜呢?
如果仅仅如此,四川人虽然心有不甘,但也不至于如此失落。按照地质来讲,石油与天然气常常相伴而生,四川可是我国甚至是世界上最早开采天然气的地区,目前四川一省天然气储量就高达40万亿立方米,占了全国的三分之一还多。
因此,对于没有在四川发现大油田,四川人可谓是耿耿于怀。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四川不可能没有大油田?只是因为地形构造太复杂,没有发现而已。
二、桂花油田传说的背后是遗憾
正因为有了这个遗憾,所以四川人经常流传发现大油田的谣言。
其中最有名的一个谣言就是桂花油田的传说,这个传说可不止一天了,甚至从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说的是:在四川省南充市的阆中和南部地区,时光倒流至20世纪50年代,在阆中城中有一位名叫彭家义的杰出科学家。他心怀壮志、学识渊博,肩负起了探寻石油资源的重任。
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苏两国之间正处于蜜月期间,两国地质学家联合在四川展开了寻找石油的合作。彭家义与来自苏联的专家们携手并肩,不辞辛劳地穿梭于四川的山水之间。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无数次的努力探索与寻找,终于有一天,他们在四川的某个角落惊喜地发现了一座规模巨大的油田。这一重大发现让所有人都为之欢欣鼓舞,仿佛看到了国家能源事业腾飞的曙光。然而,命运却在此刻跟他们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
随着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中苏关系变得紧张起来。苏联专家按照赫晓鲁夫的命令不得不撤离中国,并且带走了所有相关的资料和数据。
面对如此突如其来的变故,彭家义心急如焚,但他并没有选择放弃。在千钧一发之际,这位勇敢而机智的科学家悄悄藏匿下了一份至关重要的资料,希望能够为后续的研究工作保留一丝希望。
可惜天不遂人愿,正当彭家义准备凭借这份宝贵资料继续推进对桂花油田的勘探时,一场意想不到的灾难降临到了他的头上。彭家义不幸遭遇意外,英年早逝,带着无尽的遗憾离开了人世。而他所珍藏的那份关键资料也随之消失得无影无踪,深埋进了历史的尘埃之中。
自那以后,桂花油田便成了一个永远无法解开的谜团。人们只能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来讲述这段传奇故事,感叹着命运的无常以及科学探索道路上的艰辛曲折。
尽管这个传说不断变换着人物的姓名、地点与时间,但这个传说始终萦绕在四川人民的心间,时不时就会再一次传播开来,尤其是在网络时代,那传播的就更是有鼻子有眼了。
那么,桂花油田究竟是否真实存在呢?答案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它居然真的就存在。
虽然,这座桂花油田并不坐落于南充地区,与上述所提及的那个传说更是毫无关联可言。但的确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并非空穴来风。
根据四川石油管理局——这一机构一直存在于四川省的编制之内,从此可见四川人民对于寻找大油田的执念有多深——资料记载:
桂花油田具体位置处于四川省的中部地带,其地域范围横跨了遂宁、蓬溪以及射洪这三个县市。该油田最初被发现可以追溯到1959年8月份展开的钻探工作。在当时,它可是四川盆地油气勘探领域里发现相对较早的一处油田,日均最高出油量曾经达到71吨。
然而,这个出油量与大油田相比那可谓是杯水车薪。要知道,在我国国内大多数油田中日产量都是以万吨作为计量单位的。以大庆油田为例,虽然近年来产量一直在下降,但仍然保持在日产量几万吨以上。
日均70吨,还是最高出油量,合计到一年还不到3万吨,甚至还不到大庆油田低谷时的一天产量。甚至新中国成立前我国的玉门油田,年产量也达到了10万吨。
所以就桂花油田这个产量来讲,它对于四川人来讲,简直是一个羞辱性的数字,绝大多数四川人甚至不知道这个油田,而只是将它当成了一个传说甚至笑话来讲。
三、一直没有放弃的地质工作者
虽然没有发现大油田,但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到现在,四川石油管理局的地质工作者一直没有放弃寻找石油这个执念。
毕竟大四川不仅包括成都平原,还有康边藏区、南部的群山,地质构造复杂,没发现也许只是因为太难找了。
绝大多数都在大庆油田的发现来激励自己,在发现我国大庆油田之时,那难度可谓比登天还难。美国人、俄国人找了上百年也没有发现。
就连日本人在占领东北之时,也是费了很大的力气,在大庆油田地面上打了好几口井,甚至一口井都已经打了一千多米,仍然没找到石油,不得不放弃。
但谁也没想到二十几年后,我国石油工人又向下多打了几百米,石油就喷涌而出了,世界上一个著名的大油田应运而生。当时这个消息一传出来,日本人不知道有多少事后战略家都在捶胸顿足,痛恨自己错过了改变日本命运的良机呢?
所以,虽然在四川一直没有找到大油田,但我国地质工作者仍然没有放弃,一直在努力。他们始终坚信:
四川盆地乃是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古老油气产区之一。早在遥远的战国时期,人们便发现了那跃动着的天然气苗。而到了汉代,熊熊燃烧的火井已经成为一道独特的景观;
步入近代以来,诸如磨子井这般高产的气井更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正因如此,当来自西方的现代石油地质学传入中国之时,四川盆地凭借其丰富的天然气资源,自然而然地就成了众人瞩目的重点石油勘探目标。
1958年,一场轰轰烈烈的川中石油会战正式拉开帷幕。众多满怀热情与期望的地质学家们纷至沓来,大家都怀揣着同一个梦想——在四川盆地上寻觅到大油田,从而摘掉我国贫油的帽子,解决当时面临的严峻石油能源短缺困局。
从1958年直至1960年期间,四川石油管理局一个又一个野外勘探队不辞辛劳,从平原到山区日夜奋战,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一度成功地发现了十多个油田。
这一捷报传来,犹如平地一声惊雷,瞬间让所有人欢欣鼓舞、精神大振。可惜天不遂人愿,令人遗憾的是,尽管在四川被发现的油田数量不少,但它们当中多数的储量却少得可怜。更有甚者,有些油田仅仅喷发了短短数月之后,便偃旗息鼓,不再出油了。
反而是桂花油田还运行了很多年,虽然出的那点油远抵不过成本。
这样的结果无疑给那些原本满心欢喜的人们当头浇下一盆冷水,让人不禁扼腕叹息。
地质学家们在一次又一次失败后,通过对大量数据资料的综合研究与深入剖析后得出结论,川中地区的油层性质着实令人堪忧。该地区的含油部分主要集中于石灰岩的裂缝以及晶洞中,这种特殊的储油方式被归类为裂缝藏油类型。
20世纪60年代四川轰轰烈烈的石油会战最终以黯然失败收场。这一结果直接导致了四川境内的众多油田纷纷停下了勘探工作的脚步。其中,南充、合川、龙女寺等地的油田情况尤为严峻,其石油年产量犹如自由落体般急剧下降,从最初的几万乃至几千吨一路狂跌至区区几百甚至几十吨,直至完全停产,陷入一片沉寂之中。
虽然一直时光荏苒,转眼间四川盆地已经历经了长达半个多世纪之久的漫长石油勘探历程。但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四川省内仍未寻觅到规模庞大的油田踪迹。无论是石油资源总量、已探明的储量还是实际的产量,它都在全国各大盆地中敬陪末座,处于相对落后的位置。
那么问题来了,四川盆地未来在石油勘探究竟还蕴藏着多少潜力可供挖掘呢?
这里是否真的有可能发现储量极为丰富的大型油田呢?
针对这个备受关注的焦点话题,曾有学者专门撰写文章发表观点指出:四川境内的龙门山、大巴山以及华蓥山冲断带一带存在着较大可能性,可以寻获由逆冲断裂所形成遮挡效应的构造型大油气田。
倘若这一预测能够成真,相信在并不遥远的将来,一座震撼世人的超级大油田必定会在四川盆地上横空出世,从而改写整个地区的能源格局。
当然,以我国目前的石油战略,对于石油这种不可再生战略资源,国内的战略是宁肯暂时从国外高价购油,也不轻易使用国内的资源。
尤其是对于四川来讲,它在中国人民的心中,那可是我国的战略大后方啊。可以说能不能在四川找到大油田,对于我国的国家战略安全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但科学就是科学,找不到的话,那谁也没有办法,不过好在,我国青海、新疆不缺石油资源,至少从短期来讲,我国西部地区的能源是安全的。当然,寻找更可靠的替代能源这个任务也同样非常重要。
参考资料:
《百年潮》:川中石油会战时的余秋里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我参加过的八次石油勘探会战——徐旺先生访谈录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论中国石油勘探史上的“意外”
《石油科技论坛》:四川盆地找到大油田的可能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