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梢瓜,这一在农村常见的野生植物,不仅果实可食,而且还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
杨晓光在他《老家的地梢瓜》中说:(地梢瓜)那股清香的味道,同时也是家乡的味道,构成了我们童年的初始味觉。
图片01~02):奶青果“地梢瓜”


当我们在尝尽了生活千般滋味的时候,地梢瓜的味道终究成了我们生命中最厚重的滋味,绕于舌尖藏于心头。
但凡 一个在乡村度过童年的人,都不难拥有这份地梢瓜的味觉记忆。
本期图文,我们就以“地梢瓜”为话题,与各位亲们各位老师重点关注和聊聊关于“地梢瓜”的相关知识。希望你喜欢并积极参与互动评论,转发分享本期图文。
图片03~04):外观颜值靓丽的“地梢瓜”


“地梢瓜”是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合瓣花亚纲捩花目萝藦科马利筋亚科马利筋簇鹅绒藤属地梢瓜组直立半灌木植物:
地梢瓜俗名瓜蒌,别称“雀瓢”。在不同的典籍之中,地梢瓜有不同的称谓。
比如在《中国植物志》第9卷中的通用名称是“地梢瓜”,在《新修本草》中称为“女青”,在《河南中草药手册》中被称为“羊不奶果”“小丝瓜”“浮瓢棵”,在《植物名汇》中称之为“山角”“地瓜儿”,在《内蒙古中草药》中称之为“老瓜瓢”“沙奶奶”“马奶奶”,在《沙漠地区药用植物》中被称之为“沙奶草”“罗汉草”“雀瓜”“细叶白前”等。
图片05~06):地梢瓜地上植株


地梢瓜属于萝藦科鹅绒藤属直立半灌木植物。它的茎柔弱自基部多分枝,叶片对生或近对生稀轮生,叶片线形柳叶形或条状长圆形,先端尖,基部稍狭,全缘。叶脉在背面凸现清晰可见。
地梢瓜花序为伞形聚伞花序腋生,有时也有顶生,花冠绿白色,裂片三角状披针形。
地梢瓜的果为蓇葖果纺锤形,两端短尖,中部(肚肩)宽大,种子扁平,暗褐色有种须(或者种毛)。花期在5-8月,果期在8-10月。海拔高度愈高,花期愈迟。
图片07~08):地梢瓜结果状


地梢瓜主要生长发育在海拔200-2000米的山坡、沙丘或干旱山谷、荒地、田边等处,是一种旱性植物,主要生长在沙质土和沙砾质土壤上。有时在肥沃的庄稼地,荒芜的草地上也可以看见它的影子。
“地梢瓜”可以入药,具有“清热降火”“生津止渴”“消炎止痛”的功效:
《中华本草》中载地梢瓜:味甘、性凉,归肺经。补肺气清热降火,生津止渴,消炎止痛。主虚火上炎、益气生津、下乳,咽喉肿痛,气阴不足,神疲健忘,虚烦口渴,头昏失眠,产后体虚,乳汁不足等。
图片09~10):雀瓢


全草及果实均可入药,夏秋采收,切段晒干后生用。
地梢瓜对于气阴不足、神疲健忘、虚烦口渴、头昏失眠以及产后体虚等症状有显著的治疗效果。《青岛中草药手册》就说:(地梢瓜)主治气血亏虚,脑神经衰弱,咽喉肿痛。
图片11~12):地梢瓜“种毛”


地梢瓜含有多种药用成分,如生物碱、苷类、黄酮类等,具有消炎止痛的作用。对于咽喉肿痛、气喘和咳嗽等症状有较好的缓解作用。地梢瓜的种子中含有的多种活性成分,如皂苷、黄酮类化合物等,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加速血液流动,改善微循环。
《本草纲目》中说:越瓜以地名也,俗名梢瓜。利肠胃止烦渴,利小便去烦热,解酒毒,宣泄热气。与饭作久食益肠胃。
图片13~14):地梢瓜


也就是说多食地梢瓜有通便的作用,对肠胃不好的人来说,可以多尝试。
《本草丛新》中也说:(地梢瓜)一名梢瓜,一名菜瓜。泻热利肠,甘寒。利肠胃,去烦热,解酒毒。
“地梢瓜”是一种营养物质丰富的野生水果:
地梢瓜不仅药用价值高,其果实还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野生水果。
图片15~16):外观颜值靓丽的地梢瓜


在《中国植物志》《中国高等植物》《中国高等植物图鉴》中分别载有:(地梢瓜)幼果可以食用,毛(种毛)可作填充物。
地梢瓜富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多种人体正常代谢所必需的营养成分。特别是维生素B和维生素E的含量较高,能够改善大脑功能,增强人体体质。
据蒙药记载,每100g地梢瓜鲜果中含有蛋白质20g,脂肪10g,糖类10g,维生素6g,以及各种不同含量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营养。
图片17~18):地梢瓜幼果可实


地梢瓜的嫩果可以食用,其口感鲜美,汁水充沛,且清香中带有一种淡淡的甜味。果肉是鱼鳞状的,人们可以直接食用,也可以用来制作果酱、果脯等食品,增加食物的口感和营养价值。但是“木质化”以后(变成种毛的时候)就不可以食用了。这个时候的果肉也丧失了它的食用价值。
地梢瓜中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可以促进胃肠道蠕动,有利于食物的消化与吸收。对于便秘患者来说,适量食用地梢瓜有利于改善便秘情况。
图片19~20):地梢瓜与雀瓢


“地梢瓜”别称“雀瓢”,但“雀瓢”不一定是“地梢瓜”:
把“地梢瓜”别称为“雀瓢”,是因为很多典籍资料之中,把地梢瓜的很多变种和变种雀瓢都归集在一起合并为一个植物。
实际上,在乡野中生长发育的地梢瓜和雀瓢在地上植株的外观形态上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最大的差别就是“地梢瓜”是“直立的草质或者半灌木”植物,植株茎上的节间是很短的,而且植株也是比较矮小的。
图片21~22):地梢瓜


但是“雀瓢”则是“藤本”植物,茎蔓缠缠绕绕,会攀附在其他植株上进行缠绕生长。相对来说其茎蔓是比较长的。
“地梢瓜”的植物趣味故事与“草言草语”:
传说中的“地梢瓜”是一种植株高大,株型健硕,瓜体肥厚的藤蔓植物,只因与“青牛精”相斗失败才变为体小瘦弱的纺锤瓜。
言传在一个名叫青牛村的地方,“流浪”来了一头修炼成妖的“大青牛”。经常到庄稼地里去践踏庄稼。乡邻们恨透了它,决定予以捕杀,以除 祸 患。
图片23~24):地梢瓜


但是“青牛精”很“谨慎”也很“狡猾”,乡邻们不易将它捕获,对它无可奈何。
一直是庄稼“守护”神的“梢瓜精”听说了乡邻们的遭遇很是同情,决定施法帮他们一把。
“梢瓜精”主动出击,与“青牛精”大战了几百回合,体力耗尽,终没敌过“青牛精”而受伤了,伤得体无完肤,失去了神法功力。至此,就变成了弱小的地梢瓜。
写在“地梢瓜”最后面的结语:
地梢瓜,作为一种在农村常见的野果,不仅果实可以食用,而且药用价值高。
图片25~26):地梢瓜


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和多重价值使得它成为了人们一种备受关注的植物。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同时,地梢瓜也为人们的健康和生活带来了诸多益处。
让我们更加珍惜“地梢瓜”这一大自然的馈赠,合理利用和开发其多重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