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回老家吃席,三舅妈家的孙子满月酒上,我看着服务员端上来的梅菜扣肉直发愣。这菜式、这摆盘,跟我上周在城里连锁餐馆吃的简直一模一样!一问才知道,现在村里包桌的厨师团队,早就用上半成品的预制菜了。
这事听着新鲜,其实预制菜早就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您家楼下早餐店的包子馅料,可能来自千里之外的中央厨房;写字楼白领点的轻食沙拉,配料都是冷链配送的预制组合。就连我家楼下开了二十年的夫妻面馆,现在用的浇头都是现成的料理包。
去年我在浙江农村参加婚礼,主家订的160元/桌酒席让我大开眼界。二十多道菜里,佛跳墙、松鼠桂鱼这些硬菜全是加热即食的预制菜。掌勺师傅就带两个帮工,三小时搞定三十桌宴席,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乡亲们倒是看得开:"省事儿又便宜,味道也不赖嘛!"
要说这预制菜革命,咱们可比国外晚了不止一步。我在美国留学那会儿,超市冷柜里整整齐齐码着各色半成品:切好的蔬菜配好酱料的牛排、分装好的烘焙面团。普通家庭厨房最常用的电器不是炒锅,而是微波炉和烤箱。反观咱们中国人,到现在还有长辈坚持"现杀活鱼才新鲜"的饮食理念。
但现实往往不讲情怀。我表姐在深圳当会计,两口子年薪40万照样顿顿外卖。有次算过账:每天做饭光备菜就要两小时,时薪折算下来比请钟点工还贵。这账算明白了,谁还愿意守着灶台转?预制菜工厂的流水线可比你家厨房高效多了。
说到卫生问题,去年某连锁火锅店后厨曝光的地沟油事件还记得吗?相比之下,正规厂家的预制菜至少能做到全程质检。就像我常去的连锁快餐店,后厨温度计、计时器一应俱全,标准化操作反而更让人放心。当然,小作坊的劣质料理包另当别论。
不过预制菜这玩意儿也得分人。我丈母娘至今坚持手作腊肠,她说机器压出来的肉没灵魂。可年轻人谁在乎这个?95后的侄子直接怼:"您老做的腊肠亚硝酸盐超标知道不?"你看,新时代的饮食观念碰撞就是这么有意思。
眼下最让我担忧的,是传统饮食文化的断层。去年某预制菜企业推出的"外婆红烧肉",尝过的都说少了柴火灶的烟火气。但资本才不管这些,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已达5165亿,相当于每个家庭每年在预制菜上花费超千元。
站在厨房革命的十字路口,我倒觉得不必非黑即白。就像现在很多家庭采用的"半预制"模式:主菜用工厂成品,配个现炒时蔬,既省时间又不失生活情趣。毕竟,我们反对的不是工业化本身,而是以牺牲品质为代价的野蛮生长。
说到底,这场餐桌变革就像当年的外卖普及,终究是时代的选择。只是希望监管能跑赢资本,别让"科技与狠活"毁了中国人最后的味觉底线。下次您再看见酒席上的预制菜,不妨宽容些——这或许就是我们为现代化生活,必须咽下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