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机把我放到写有“德兴小康示范村”的村口,就离开了。
德兴小康示范村
德兴民俗村,也是门巴族聚居区,村子明显翻修过,里面全是具有门巴族特色的老房子。白色的墙体,上方黄色的茅草铺在屋顶,呈“人”字形,几乎每间房子的墙壁上,都挂着各种类型的生活器具,有竹编的簸箕、箩筐、背篓,还有小孩用的,铝制洗澡盆。但许是因为统一翻修的原因,总觉得这里的房子有些模式化和千篇一律,在村里溜达了一会,就顺着公路往山下走了。
色的墙体,上方黄色的茅草铺在屋顶
公路两边到处都是茶园,站在路边往上看,茶园顺着公路,层层叠叠,最高处与远方的山峰连成一体,路边到处都是背着背篓的采茶人和简易的茶叶加工厂。
随处可见背着背篓的采茶人
所谓加工厂,就是一个木制的吊脚楼,旁边的围栏,是用几个铁门拼接而成,上面写着联系电话,至于里面什么样子,就不得而知了。除了茶园,公路旁还常常能看到芭蕉和香蕉树,墨脱可是西藏唯一一个产芭蕉的县城呢。
公路两边到处是茶园
从德兴村口,顺着公路往下走上一公里,就能看到德兴老藤桥了。在墨脱,有好几座藤桥,比如背崩藤桥,炯性藤桥,是由藤溜索发展而来的。德兴老藤桥据说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了,是当地珞巴人民建造的网状桥,也是曾经连接德兴乡和墨脱县的唯一通道。从侧面看,就像一根皮筋,栓在雅鲁藏布江的上空,随风前后摇摆。
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德兴老藤桥
藤桥全长150米,离江面50米,全桥没有桥墩、木板和铁钉,整个桥体全部由藤条网织而成,呈管状悬空,桥面用木板支撑,据说可以承受2000公斤的重量,走在桥上,会随着重力的作用,左右摇晃飘忽不定,风大的时候,人只能双手紧抓两侧的藤条过桥。当年往县城运牲畜,只能将其用木棍绑着,再由四个人配合抬运过桥。现在藤桥因年久失修,部分木板已经腐朽,站在桥头,看着脚下波涛汹涌的江水,确实心惊肉跳。出于安全考虑,目前这座桥已经被废弃,禁止行人通过了,并在桥头加了围栏。
藤桥因年久失修,目前已经被废弃
取而代之的,是2009年建设的,平行于老藤桥的一座钢索大桥——由钢筋水泥建成,可以供汽车通行。但因为长期养成的习惯,一些年龄较大的珞巴族居民,仍会偷偷走老藤桥过江。
平行于老藤桥的钢索大桥于2009年修建
从老藤桥到墨脱县城,还有6、7公里路,我就一路溜达着,山蚂蝗,经常就横在路中间,身子一伸一缩的前行,身子缩起时,有指甲盖大小,伸开时,大概有食指那么长。山蚂蝗,见到了可要躲着走,这东西砸不烂,烧不死,就算用刀劈成两半,也会长成两个新的个体,它们有着非常灵敏的嗅觉和吸盘,人和动物经过,它便会感知,迅速吸附到人身上,吸食人的血液,如果放任不管,会顺着血液爬到人脑子里。
山蚂蝗,经常就横在路中间
除了山蚂蝗,如果你在路边,听到急促的树叶摩擦传来的沙沙响声,那多半就是蜥蜴。墨脱爬行动物种类繁多,光蜥蜴,就达十余种,墨脱树蜥,是这边蜥蜴的一个亚种,多见于灌木丛生的向阳山坡,生存海拔900米。二十公分左右的长度,通体呈黄绿色,与树叶无异,它们穿梭于树丛中,如果不仔细看,是很难发现的。
墨脱树蜥,是这边蜥蜴的一个亚种
壁虎其实就是蜥蜴的一种,因此,除了树丛,它们有时还会趴在路边山壁上,经常能看到,满墙壁的蜥蜴,一听到有人经过,就迅速地四散跑掉了。我在公路前行,时不时会有车子停下来,大多都是本地人,跟我说不要瞎走,这边到处都是眼镜蛇[皱眉]。然后又问我从哪儿来,这可是个终极问题,我该怎么回答呢?我从北京出发,从西宁经玉树从类乌齐进藏,又从波密到的墨脱,你们到底问的哪个呢?6、7公里的路,就这么溜达着,没多会也就到了。
经常能看到,满墙壁的蜥蜴
关注@搭车游西藏,与你分享一个北京女孩独自搭车西藏新疆的180天。